電影評級

📝 文:來自清朝的格格

導演:「我有權拍任何題材!」
觀眾:「我有權看尺度大的電影!」
家長:「我要保護孩子免受不良資訊污染!」

各方爭持不下,怎麼辦?地球人選擇以制度解決。

以美國為例,它的電影評級制度設於 1968年,由美國電影協會(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)制定。在此之前,電影內容「好 pure」,因為有諸多限制,例如不能有粗言穢語、成人裸露鏡頭等。直到 Jack Valenti 擔任電影協會主席,考慮到電影工作者有表達自由,於是推行電影自願評級制度,以平衡各方權益,保障創作自由的同時,兼顧社會道德要求,限制兒童及青少年觀看「不良資訊」。

目前電影分五級:G(適合所有觀眾)、PG(建議兒童在父母陪伴下觀看)、PG-13(十三歲以下需有父母陪同)、R(十七歲以下需有父母陪同)以及 NC-17(十七歲以下不得觀看)。至於怎樣的電影內容會導向最高評級?相信各國情況都不離以下數項:大量的性、血腥或暴力。

話說回來,在美國,雖然電影工作者可自由選擇是否送呈電影評級,不過,沒有評級的電影不能以廣告宣傳,而戲院院線基本上不會接受,所以多數電影都會選擇被評級。一般而言,電影評級愈高,能夠接觸的觀眾愈少。因此,基於票房考慮,電影發行商傾向爭取較低級別,而刪剪相對敏感的內容。

--

延伸閱讀:goo.gl/Z8t2N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