📝 文:鍾曉烽
在《影視香港:身份認同的時代變奏》一書,本地學者馬傑偉和曾仲堅指出,2010年前的香港社會曾經歷兩波懷舊潮。
第一波:九十年代面對九七回歸的政治不確定,這波懷舊潮較為單一,以商業價值為核心,強調香港由「小漁港」發展為「國際金融中心」,最突出的例子是滙豐銀行的漁夫廣告。以英殖時代的經濟成就,回應後八九和九七回歸前的焦慮。這類作品推崇資本主義,故事往往強調憑藉個人努力和企業家精神,就能逆流而上,而不會討論社會制度的不平等、政治事件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功與否。(例如 1993 年的電影《新難兄難弟》)
第二波:千禧年代在回歸後的十年間,第二波懷舊潮裡的「香港故事」不純粹是一則資本經濟神話,媒體的懷舊史觀變得更多元化和生活化,例如電影《金雞》和《歲月神偷》就從小人物的角度,書寫香港過去數十年的變化。至於 2006年的無線電視節目《友緣相聚》,以肥姐沈殿霞的人脈關係,尋索過去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。在 2004 年的演唱會,一代歌神許冠傑穿上用紅白藍膠袋創作的時裝,把香港人多年來習慣使用的物料,提升為肯搏肯捱的精神。值得注意,除了媒體以外,這一波懷舊潮,還引起香港人對城市空間的反思,這與政治性的保育行動息息相關,具體事例見於 2006 至 2007 年間的保衛天星和皇后瑪頭的集體行動。
第三波:後雨傘年代近年,香港社會正經歷第三波懷舊潮。其中一個特色,是追憶不同世代的流行文化和明星偶像。2018 年初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《我和你音樂會》,天王郭富城「Chok」著對香港人唱出「愛愛愛不完」,蔣志光和韋綺姍在台上再相逢;另一邊廂,同年的叱咤頒獎禮亦以「為明日回憶」為主題,「廚壇新貴」Chef Lé Mon(謝霆鋒)重操本業,還有「醫神」陳奕迅唱出多首自己的經典作品。社交媒體亦湧現不少「八十後」、「九十後」、「零零後」的經典動畫、兒歌、電視劇等的節錄片段。
另一個特色,是傳統媒介刻意書寫「香港人的故事」,扣連歷史時刻和當下社會,重新詮釋「香港是甚麼」。香港電台自 2015 年開始季度性策劃新的《獅子山下》系列,繼承七十年代《獅子山下》系列的精神,敘述新時代的港人港事。無線電視新聞部於2018年初推出的《一路走來半世紀》,則以專題方式探討房屋、文化娛樂、交通運輸等議題,教人聯想起九十年代同台製作的資訊性節目《香港傳奇》。
--
延伸閱讀:
阿果(2018年1月7日)〈明星的尾巴〉,載《星期日明報》。
馬傑偉、曾仲堅(2010)《影視香港:身份認同的時代變奏》。
🏞圖片來源:網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