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火星生字】

Nostalgia 懷舊

📝 文:鍾曉烽

香港十大中文金曲走到四十年。早前的《我和你音樂會》,天王郭富城 Chok 著對香港人唱出「愛愛愛不完」,蔣志光和韋綺姍台上再相逢,還有一群樂壇新鮮人,唱出連九十後、〇〇後都「似曾相識」的粵語經典。另一邊廂,叱咤頒獎禮以「 為明日回憶」為主題。廚壇新貴 Chef Lé Mon,這次不玩衣架轉玩結他,威化和玉蝴蝶一次過重登舞台,還有林海峰的靚聲伴航,「醫神」陳奕迅唱出我們的快樂時代。

懷緬過去,不單只是陶醉。集體懷舊往往有更深層的文化、甚至是政治意涵。當社會對未來感到焦慮不安時,影視媒介會以懷舊的手法,打造「集體回憶」團結社群,鞏固身份認同,重構過去以應對將來。據本地學者馬傑偉和曾仲堅的說法,香港社會曾經歷兩波懷舊潮。第一波見於九十年代,面對九七回歸的政治不確定,這波懷舊潮較為單一,以商業價值為核心,強調香港由「小漁港」發展為「國際金融中心」,最突出的例子是滙豐銀行的漁夫廣告。第二波的懷舊潮,則發生在二千年代,「香港故事」不純粹是一則資本經濟神話,媒體的懷舊史觀變得更生活化,例如電影《金雞》就以小人物的角度,書寫香港過去數十年的變化。媒介以外,這一波懷舊潮,引起香港人對城市空間的反思,與政治性的保育行動息息相關,見於 2006 至 2007 年間的保衛天星和皇后瑪頭。

在後雨傘年代,香港正在經歷第三波懷舊潮。除了文首提及的樂壇頒獎禮,香港電台自 2015 年開始季度性策劃新的《獅子山下》系列、無線電視新聞部於 2018 年初推出的《一路走來半世紀》,都可被視為這波懷舊潮的產物。前者繼承七十年代《獅子山下》系列的精神,敘述新時代的港人港事;後者以專題方式探討房屋、文化娛樂、交通運輸等議題,教人想起九十年代同台製作的資訊性節目《香港傳奇》。

各位關心「我城」的地球人,不妨多留意這些「懷舊節目」,說的是「怎樣的香港故事」,談了甚麼又不談了甚麼呢?

📎延伸閱讀:

1/ 阿果(2018年1月7日)〈明星的尾巴〉,載《星期日明報》。

2/ 馬傑偉、曾仲堅(2010),〈懷舊潮與空間想像〉,載《影視香港:身份認同的時代變奏》。